胡先煦回应考编质疑,他的真诚,获无数网友点赞
01
舆论发酵第7天,胡先煦终于发声了。
昨天,他发布长文,回应了铺天盖地的争议。
1、回应时间。
国家话剧院的公示期,是7月7日~7月15日。
在此期间,官方尚在复查、审核。
他不能因为个人原因,去影响整个流程的正常运行。
2、报考过程。
2022年3月29日,他正式提交报考申请。
报考邮件截图
4月12日。
他收到“一面”的通知短信,并于4月14日完成线上面试。
4月18日,收到“二面”的通知。
4月24日。
他特地和剧组请了假,回北京参加第二次面试。
这次是形体考试,他为此做了充分准备。
一套八极拳。
一篇诗朗诵。
让他得到了“三面”的机会。
他当时的心情,既兴奋又忐忑。
剧组拍摄地的健康码,呈现黄码的状态。
而后,又出现了两名感染者。
他无法返回北京,去进行第三次面试。
其他考生,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。
这时,工作人员通知他:原定的线下面试,可以转为线上进行。
3、报考原因。
从小,他就是个淘气的孩子。
爱动。
人来疯。
表情丰富。
这些外放的特质,在镜头下就会变成一种优势。
每每填到表格的特长一栏,胡先煦总会骄傲地写上:表演。
基于此。
2018年高考时,他选择报考中央戏剧学院。
原因很简单:“希望通过在专业院校的学习,让自己的‘特长’成为‘专业’。”
大二那年,他接到邀请:去参演一个语言类节目。
他欣然前往。
在那里,他见到了许多优秀的话剧演员,他们无一例外都来自那个地方——
国话。
自此,他将它视为梦想,看作一场从“专业”跨越至“职业”的考验。
得知自己进入公示名单,胡先煦十分兴奋。
但,短暂的兴奋后,却经历了如坐针毡的一周。
文章最后,他再次强调:
“这一次报考我完全遵守规定,绝对没有享受或行使过任何特权。”
同时,向大众郑重承诺:
“我会真正把“表演”作为我未来一生的职业。”
这篇文章很长,但条理清晰、行文真诚。
透过文字,我们至少可以确定——
胡先煦想当好演员。
那段“特长-专业-职业”的线性叙述,也的确是他真实的人生轨迹。
02
2000年。
胡先煦生于天津一个普通家庭。
这个小家伙的到来,令胡家父母又喜又忧。
他太皮了。
上课时。
总是东看看西看看,就是不看黑板。
老师在讲台上说话,他总去接话茬,嘴里吐出叽里咕噜的一串话。
凡热闹处,必有胡先煦。
凡胡先煦在的地方,必是秩序混乱。
被请去学校谈话,成了胡爸爸的家常便饭。
“连传达室那大爷都认识我了。”
胡家父母一度以为:“这个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?怎么没个消停?”
他们带孩子去看医生,但又担心他丢了自信。
于是,给他报了许多兴趣班。
主持。
拉丁舞。
打架子鼓。
胡先煦不同于其他孩子的排斥,而是展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。
特别是在相声表演上。
说学逗唱,样样都行。
说一段长达30秒的“报菜名”,大气不喘、快速流畅。
单口相声更不在话下。
在正式舞台上表演,也毫不怯场。
自小,他便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。
凭借这一技能,胡先煦在天津小有名气。
他因此得到很多广告邀约。
汽车。
服装。
食品。
尽管只是广告,但他还是精确地表达出每种氛围。
滑稽的、童真的、温馨的……
有一次,广告拍摄完毕。
导演把胡爸爸拉过来,语重心长地说:“这孩子是一个好苗子,得培养他去当演员啊!”
胡爸爸若有所思。
脑海中,回想起跟组的那些日子。
夏天拍戏时,天气十分炎热,灯带一打,就得四十多℃了。
一个镜头,有时得反复拍摄40多次。
胡先煦从来不喊苦,身上像是有用不完的劲儿,总是笑呵呵地配合导演。
一旁的父亲,却心疼不已。
“他是真的喜欢这事儿,才会过滤掉那些痛苦,但我在旁边看着,真的挺佩服他的。”
既然孩子喜欢,胡爸爸也不拦着。
2010年,胡先煦参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。
片中。
他得知爸爸受伤。
边跑边哭,催人泪下。
2015年,《小别离》令他光速出圈。
被朋友误解时。
一颗硕大的泪珠。
倔强地停留在眼眶,久久才委屈地落下。
2017年,他在《琅琊榜之风起长林》演小皇帝。
虽然身居高位。
但是始终受到母后、舅舅的管教。
第一次有自己的思考,是左右为难的眼神。
思考之后又能怎么样,他用一行泪来回答。
他似乎只需动用本能的反应,就能诠释出最自然的表演。
和他合作过的演员,几乎都会称赞他——
灵气。
天赋异禀。
演不过他。
看起来,胡先煦似乎拿了爽文男主的剧本——
天赋流。
<